早识隐患点 严防灾害链→请看高山峡谷区地灾防御对策

发布:2022-05-13 13:59:01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PHqCEdUTuyU4Z1DwUD6yvA  编辑:dong  点击:
在我国西南地区,耸立的高山和深切的沟谷造就了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但同时也暗藏着诱发地质灾害的巨大危机。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
在我国西南地区,耸立的高山和深切的沟谷造就了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但同时也暗藏着诱发地质灾害的巨大危机。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防治面临新的形势和难题。汛期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自然资源部派出驻守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五省(区)的地灾防治专家,请他们谈一谈高山峡谷区如何防御地质灾害。
 
强烈的内外地质作用,使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
“突发性强、隐蔽性强、规模大、成灾重,这是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最显著的特点。”自然资源部驻重庆和四川地灾防治专家组组长、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室副主任铁永波介绍。在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还往往产生连锁效应,由一种灾害引发出一系列灾害,形成灾害链,损失严重、防治难度大。“其形成是地貌自然演化的结果,同时也与人类工程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密切相关。”
 
铁永波介绍,高山峡谷区是内外地质作用活动最为强烈的区域。从内动力地质作用看,这些区域是地质历史中活动性强的块体边界,有些区域目前还处于现代活动构造的影响区内。除了构造活动性大、岩体稳定性差外,内动力地质作用对岩体的建造与改造导致岩体破碎,整体性差,力学性状劣化,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高山峡谷区多分布在地形急变带,这些地区不同类型的外动力地质作用也较强烈。如:温差大、风化作用强、河流侵蚀作用强等,而且现代冰川活动形成大量松散土体。内外地质作用的叠加,使这些区域成为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
 
此外,由于较差的自然环境条件,人类活动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如切坡修路、建房、水电开发等,能直接引发地质灾害。
 
近年来,高山峡谷区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地质灾害也表现出一些新特点。自然资源部驻西藏地灾防治专家组组长、成都地调中心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室副主任李宗亮指出,气候变暖加剧了冰川的消融,使冰岩崩灾害发生频率加大,如一些冰岩崩引发的碎屑流、泥石流及堵江灾害近年来已多次发生。与气候变暖有关的地质灾害,还有冰湖溃决形成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冻土融化产生的滑坡等。同时,气候变暖还使这些地区降雨增多,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及规模都有所增加。
 
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构建“人防+技防”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区主要涉及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市)。铁永波介绍,截至2021年12月底,西南5省(区、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约9.4万余处,其中四川3万余处、云南2.5万余处、重庆1.4万余处、西藏1.4万余处、贵州1万余处。从灾害类型上看,以滑坡为主,5省(区、市)共有滑坡5.5万余处,此外还有崩塌近1.6万处、泥石流1.7万余处等。目前,这些地区仍有约600万人、3300亿元财产受到地质灾害潜在威胁。
 
据统计,2021年5省(区、市)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分别是:四川2244起、重庆483起、云南170起、西藏96起、贵州28起。从地质灾害类型看,首先是滑坡灾害高发,共1300余起,其中贵州、云南分别发生一起特大型滑坡,四川大型滑坡达20起。自然资源部驻贵州地灾防治专家组组长、成都地调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葛华介绍,2021年3月10日,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普坪镇总科村发生滑坡,滑坡体积约16万立方米,造成两户房屋整体倒塌。其次是泥石流,在四川、云南和西藏都发生了大型泥石流。2021年9月13日,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受强降雨影响,凤羽镇、茈碧湖镇、乔后镇及炼铁乡4个乡镇境内暴发了多条不同规模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为强化地质灾害防治,2021年由自然资源部统一安排部署,5省(区、市)共建设普适型监测预警实验点11724处,其中四川4272处、云南2444处、贵州2175处、重庆2170处、西藏663处,大大提升了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自动化水平,构建了“人防+技防”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2021年,西南地区在地质灾害成功避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5省(区、市)成功避险141起,仅四川省就实现成功避险78起,主动避险转移群众90余万人。如2021年7月7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项脚沟发生泥石流,在提前接到暴雨天气预警信息后,地方政府提前按照预案做好各项准备。在泥石流监测预警设备发出警报后,当地干部迅速组织251户1042名群众转移,避免了20户118人因灾伤亡,实现了成功避险。2021年6月20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街道发生山体滑坡,由于监测预警及时,灾害发生地群众全部紧急撤离。此次滑坡损毁房屋47栋,涉及51户227人,但由于提前撤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汛期着重加强地质灾害链防范,坚持汛前排查与汛中巡查
5省(区、市)的成功避灾案例得益于在抓紧抓牢群测群防基础上,均强化了群专结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四川和贵州还进一步会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预警模型和阈值研究,联合气象部门开展地灾短临预报,强化预警响应机制,提升了监测预警实效。同时,当地各部门对“三个紧急撤离”防灾避灾做法(在危险隐患点发生强降雨时,紧急撤离;接到暴雨蓝色及以上预警或预警信号,立即组织高风险区域群众紧急撤离;出现险情征兆或对险情不能准确研判时,组织受威胁群众紧急避险撤离)落实到位,基层村干部尽职尽责的组织,为撤离赢得了宝贵时间。
 
铁永波认为,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有几点很重要,一是撤离要快,地方政府部门在接到预警信息后要迅速组织危险区百姓撤离;二是避让要果断,即当地政府部门在接到地质灾害预警后要果断作出避让与否的决策,稍有迟疑就容易造成灾害;三是撤离要科学,即将群众撤离到真正安全的地方,避免撤到危险区后造成二次伤亡,这需要地方政府提前做好科学的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
 
2022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强调,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一手抓要害,持续提升防治技术支撑能力;一手拼韧劲,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作用。专家们认为,当前汛期已至,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防御首先要重点关注四川省川西和川东地区、贵州省黔西地区、云南省滇西和滇东北地区、西藏自治区藏东和藏东南地区等地,重点加强对四川西部、云南西部、藏东南等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链防范。其次,在人口密集重点场镇及工程建设区,要坚持汛前排查与汛中巡查制度,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此外,结合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结果,加大对中、高风险区特别是房前屋后有高陡斜坡区的巡排查工作。
 
专家们表示,在地质灾害防治水平提升方面,还需要加强对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提高地质灾害在发生前的形变特征捕捉能力,破解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隐蔽性强的难题,并结合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结果,加大中、高风险区地质灾害调查精度,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体系构建奠定科学基础。同时,还要加强西南高易发区典型地质灾害成灾机制研究,深化对地质灾害成因机理的认识,加强对重点集镇及工程建设区周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继续加强普适性监测预警设备推广力度,完善群专结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解决“地质灾害什么时候发生”的能力。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